![](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blog.yimg.com/2/wlAA8bx7s5_GvA0OcBMp24oYaiBjuiSJXuQKj4C5y2DK4H3FUF4Ztg--/12/l/n3Vlm9uMc1ut1brv.vG0MA.jpg)
**上圖手糊紙厝~將火化給往生者用~這是民俗技藝的一種~現已逐漸失傳!!
這是喪禮服務中的鳳毛麟角~將逐次介紹喪禮服務與各種文化之關聯~**
從前,左鄰右舍有人往生時,都經常鑼鼓喧天到半夜。那時我常想,人死後都必須這麼擾人嗎?親屬一定要這麼做才叫做孝順嗎?相對的也對「喪事」感到頗不以為然。總認為在世的親人為了做樣子給外人看,故意花了大手筆,又鼓又吹、花車、孝女哭墓等等花招,向外人宣示他們盡了多少孝道。同樣的,我個人也認為殯葬業者為迎合家屬的需求,且抓住旁人怕死的觀念,大撈特撈。更在世俗的口耳相傳中聽聞,殯葬業者如何在喪禮的進行中,向往生者的家屬進行多麼不擇手段的搜刮,故在觀念中一直認為殯葬業者都居心不良、趁火打劫。
第一次接觸這個行業,該從我現在從事的另一行業說起。我從事的另一行業為外勞仲介業,在政府嚴苛的申請條件下,只有重病到不能自理生活或幾乎癱瘓無法動彈的病患,或者說病入膏肓者才具申請條件。往往這樣的病人,在申請流程尚未完成或流程完成外勞甫入境,亦或是外勞入境一段短短的時間後,便往生了。
那時,我認識了我現在的老闆,他問我是否可以將他推介給我的雇主或由我主動參予此行業中,因為他認為這樣的市場未善加利用太可惜了。便遊說我多一條跑道畢竟也不是壞事,且現在景氣超差,讓自己多一條路走。我思考後認為可行,且對政府的外勞政策也備感無奈與壓力,便興起學習的念頭。
開始,我的老闆希望我將他推介給雇主的原因是殯葬業本身並非一般行業,可藉由一般的行銷方式來做生意。這個行業是那麼的敏感及令人退避三舍,深怕萬一被殯葬業者這些人接觸後會有不祥之事或感覺怪怪的。我ㄧ接觸後便碰到這個尷尬的問題了,如何開口?直接講或許雇主要說你希望我家病人早死喔!不講又怕漏失了好機會,真兩難喔!
後來,我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將朋友的公司名稱及營業項目掛在我的名片上。這樣一來,我不主動提起或介紹,收到我名片的人都會問一下「這是什麼行業?」亦或是「這是葬儀社喔…等等」我輕描淡寫的附和後,便不再多說,相信我已經留下第一印象了。用了一段時間,來做好初步的架構,接下來的就是學習旅程的開始。
我的開始,算是運氣不錯,我的老闆馬上就有案子要做了。那是一個老太太,在公園散步時,突然倒地不起,就這樣不知算不算壽終正寢?因為無病無痛,就是時辰到了。第一幕看到的是從業人員取一頂小紙轎,在入口處混著一些金銀紙箔燒化。再由家人齊聲喊著往生者的稱謂,請他上轎、出轎、進家門。隨即用一張小床將往生者暫置在上,等候風水先生看好入殮時辰後準備入殮。
之後,從業人員準備了一碗飯上插一雙筷子在中央並立一個蛋在上面,然後家屬就順著輩分輪流持香跪拜。入殮時辰到了,我先站在一旁看著,看著入殮的從業者熟練的幫往生者淨身、更換壽衣、修容,其間我也有插手一些小工作,例如為往生者扣衣扣、穿襪子、穿手套。這生平第一次觸摸往生者的遺體,本應有著恐懼或畏怯,但在我不時用眼睛偷瞄往生者遺容時,發現她好安祥喔!就像在為一位老奶奶穿普通衣服的感覺,除了碰觸遺體時感受到的是冰涼。
入殮儀式開始,這位老太太的家屬為他辦的是道教的儀式,在之前先有迎棺的動作,家屬須爬著自屋內出來觸摸棺木,方可立起。並由從業人員來高聲唸這所謂的『好話」,都是有押韻的五言或七言句子,家屬需答「有」以示接受。接下來的每一個動作以及所說的話都讓我有許多新的感受,這時我第一次覺得殯葬業好像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其中蘊含的專業非常人能輕易學習的。
對於傳統殯葬禮俗的初步認識,是我對殯葬業觀點改變的第一個原因。例如:過去人往生後,不知為何要在一碗飯上插一雙筷子在中央並立一個蛋在上面,然後家屬就順著輩分輪流持香跪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直以來總想是不是讓往生者嚥下這口氣時,不要餓著往生,象徵式的給他一碗飯吃?為何要迎棺之後說好話?豎靈的準則是什麼?道式與佛式;天主與基督各宗教門派對於喪葬禮儀各做什麼樣的儀式安排?根據什麼樣的來源?林林總總使我對於殯葬儀式的各種來源與問題產生濃厚的追尋興趣,我自然的加入殯葬業行列。
現在,進入這個行業後,再加上逐步深入作業及學習,發現了原來殯葬禮俗所蘊含的意義,也發現古時流傳下來的殯葬禮俗與今日殯葬禮俗之衝突與實質意義之差異。從前當我還是旁觀者時,我看到的也只是儀式中的冰山一角。事實上,古禮殯葬儀式所教育出來人心對於「孝」及「禮」的表現到達極致,「教孝」「教禮」意義大於殯葬的儀式。現今社會制度的變遷,使得儀式過程不斷在變化及簡化,甚至以訛傳訛,導致原本之儀式意義走樣。不過尙好大架構都還在,葬禮的進行仍是往生者家屬對於往生者表達悲痛及全力安排合適的儀節以示對往生者的追思、尊重。其中也包含對家屬悲傷輔導的一個區塊及人際關係整合的事實,我只能說;「殯葬業」如果真的用心做,還真是不容易呀!專業到不行喔!
對於社會制度的改變,殯葬業者做了不少的努力來服務往生者以及家屬。除將殯葬禮俗的儀式做了不小的變動外,更將過去殯葬業者的形象漸漸改善,且作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政府為因應土地、人文等背景因素的變化,除制定相關的法規與政策來規範殯葬業者,也極力要為國民的身後事,作比較合理的規劃。然而殯葬業者原大都以家族式的傳統經營型態從事殯葬禮儀之服務,且都屬於下九流之人,先天表面文化水準就不足,再加上資本薄弱,無法與財團抗衡。現今財團式的業者,提供了有別於傳統式的各種殯葬服務,硬體、軟體都在做大幅度的提升。往生者的家屬也逐漸接受這種模式的服務,使得傳統業者因應有著莫大的衝擊,一來傳統業者除了要用很快的速度大幅提升外在知識水準外,二來還要用力因應財團式硬體提升的龐大壓力,傳統業者無不叫苦連天。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衝擊不啻是個好的轉捩點,既然社會制度及形態都已發生的變化,提升的路也勢在必行囉!但是;在政府不恰當的政策下,也或許是某種利益掛鉤的方式下,動作做得太大,使得傳統殯葬業者無法及時因應且為爭得自己的一口飯吃,往往使得到最後受害者變成了往生者的家屬。政府並未達到真正的目的不打緊,還使得產值轉而集中在財團手中,這樣的作法,只會使傳統業者用更激烈手段維護生存權,而忽略真正提升的意義。建請政府應多做兩種經營型態的平衡點,畢竟,傳統業者在殯葬儀節中,有其功不可沒的事實。
我本身屬新加入的「傳統業者」,當然就我觀點來看殯葬服務業,自然是以傳統業者的兩面觀點來陳述所見。以一個傳統殯葬服務提供的業者立場來說,我衷心期待政府能再多做一些溝通協調的平衡工作,以財團及傳統兩種型態並存的模式提供殯葬禮儀服務,畢竟現在已是多元化社會型態,不要變相包庇財團業者消滅傳統業者。而我們傳統業者當然也應就現實狀態來調整自己的各方面層次的提升,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傳統殯葬服務提供的業者也一躍成為社會地位崇高的專業人士,受人敬重且日久不衰。